米: 隨意, 野生梔子: 少許, 豆苗灰: 看米量, 金竹葉: 一紮, 野明豆(客家說法): 一紮, 黃牙藤(客家說法): 一紮, 隔紗布: 一塊, 油: 少許, 酸菜: 看米量, 辣椒: 少許, 春筍: 少許
1梔子、金竹葉、野明豆、黃牙藤放入鍋里熬水。
2豆苗灰放隔紗布上,用熬的水沖。多餘的水放好備用。
3用隔過水泡米一晚,次日打磨成漿。
4熱鍋熬漿,漿半熟時起鍋,和麵糰(不好形容,跟面差不多)
5炒包心,酸菜春筍(辣味)、豆角、茄子、蘿蔔乾都可,但菜要炒干。
6包餃子,麵皮要用手捏,中指與食指彎捏麵皮形成碗狀,把事先菜放入,麵皮折半月,兩邊粘合,邊上間隔幾厘米把邊壓往餃肚。包工序中有粘手的話,粘油即可。
7把備好的熬水加熱,餃子放入簸箕上(簸箕上放一片蕉葉或隔紗布,沾水和油,防止餃子粘在一起)。蒸30分左右,上鍋,拿另一簸箕將餃子反蓋。輕輕一個個分開。
8OK,可以吃啦。
請勿轉載!本人嘔心瀝血才把傳統文化一一解析不容易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