材料一: , 高筋麵粉: 350克, 酵母: 5克, 奶粉: 10克, 糖: 25克, 雞蛋: 30克 或小個1個, 水: 150+25克, 材料二: , 黃油: 30克, 鹽: 3克
1 首先,材料一中剩餘25克水以外全部投入廚師機,開啟低速攪拌至沒有乾粉,再開啟高速揉至形成粗膜。 剩餘的25克水在揉面的過程中慢慢添加。加水需要看麵糰的狀態,慢速攪拌階段如果粉偏干,較難成團則需要加水,剛開始成團時麵糰狀態是粗糙偏黃的,抱團很緊,手感也較硬,此時如果太硬挺說明麵糰含水量不夠,較難揉起來,需要加水,但加水時必須分次少量加,直至麵糰達到足夠的含水量,以免一次加得太多。 麵粉的吸水性都不一樣,這25克水不一定要加完,有時也或許並不夠,如果換成牛奶、椰漿等其它較稠的液體水量就需要增加,秋冬季節也需要比春夏季節添加略多的水量,所以說含水量並不容易掌握,需要在製作的過程中逐漸感受。 麵糰開始出膜時最明顯的是色澤開始趨白,從僵硬開始變得柔軟起來,粗膜狀態這些變化就可以發現,但變化還不是非常明顯,膜的狀態為多層,較厚。
2 粗膜狀態後加入材料二,室溫軟化的黃油和鹽,中速攪拌後再高速揉至能拉出單層的薄膜,這個狀態做大部分的花色麵包、吐司都可以了,但如果需要做組織非常綿軟,拉絲效果明顯的吐司則還需要揉一下。 可以觀察下麵糰此時的狀態,發白、揉軟,可以掛在攪拌棒上,捧起來時感覺往下掉,但並不粘手,所以我稱作扶不起的麵糰。
3 高速再揉幾分鐘就可以達到完美的手套膜。試膜也是有技巧的,從麵糰上摘一塊,不要太小,用手稍搓光滑,然後兩手的手指配合一點點推出薄膜。
4 如果是做中種:將配方中的粉和水分成7:3的兩份,7成用量的粉和水提前一天製作中種(即高粉240克、水122克、酵母2克),一次性簡單揉成表面光滑的麵糰,稍拍扁,使用容器保鮮膜密封,放入冰箱冷藏,17小時後體積變大2倍取出,撕成小塊投入廚師機,再使用剩餘配方按以上材料一、材料二的順序揉面。 冷藏前拍扁是為了麵糰降溫均勻,種麵糰發酵也均勻,取出後無需回溫即可開始後續揉面程序。 關於冷藏時間,17小時是個經典的時間,實際受環境和麵糰情況並不一定完全精準,觀察麵糰體積膨脹合理,內部組織氣孔密集,麵糰氣味沒有變化,17小時左右都是可以的。冷藏超過24小時後的長時間發酵則種面會帶有酒味,麵包成品會呈現老面的風味,但不宜超過三天。
5 出膜麵糰的狀態:怎樣摺疊整形都呈現光澤並不會粗糙的扶不起的麵糰。
6 抓起麵糰時並不能保持麵糰的整形狀態,手感柔軟。
7 含水量的測試:放開麵糰,會貼著手慢慢撕落下來,但並不會粘在手上。
8 麵糰分割後滾圓的手法:握球的方法,掌根著力貼著台面,手指不要太用力,快速劃圈滾圓麵糰,同時注意排氣,較大的麵糰可以用兩隻手握起同樣的姿勢一起滾。滾圓後的麵糰表面光亮,有小氣泡,收緊挺立,收口向下。
9 如果需要添加其他色粉,如抹茶粉、可可粉、竹碳粉、紅曲粉、水果粉等做拼色的麵包,也可以在此時分割麵糰的階段加入,將色粉揉均勻,然後一起滾圓,鬆弛醒發。
10 醒發鬆弛時蓋什麼:還是建議蓋保鮮膜,保濕和密封的效果比較好,濕布是不建議的,因為此時麵糰的狀態是最好的,濕布會改變麵糰的濕度。 充分醒發也是非常重要的,否則影響後期整形的效果和成品的柔軟度以及彈性。 室溫醒發最適宜的溫度是28-30度,放置容器內,覆蓋保鮮膜,一般觀察體積膨脹到兩倍大。麵包的最後一次醒發在醒發箱內設置溫度35度,適度65度,醒發25分鐘,或者利用烤箱設置35度,烤箱底部放置一盤熱水增加適度。一般甜軟麵包最後一次醒發時間注意控制在60分鐘內,否則容易影響口感。 醒發完成後就可以整形做麵包了,在整個製作過程中如果需要用手粉來潤滑,也儘量控制用量,一般只需手指捏一小撮撒一下,乾粉過多會造成麵糰回縮嚴重。
1、配方是一個最基本的用料方法,可以用來整形做很多花色麵包的底胚,這個用量正好是一個450克吐司,也可以用來製作基礎款的吐司。 2、這是一個通常的揉面程序,如果做中種或者湯種,揉面的方法都是一樣的,只是揉到什麼樣的程度要根據成品需要判斷掌握。 3、個人建議不要過於追求手套膜,揉面過度,麵筋過於鬆弛麵包的口感反而並不好,會顯得太過鬆軟,沒有嚼勁,成品造型軟塌也不會漂亮,比較完美的麵筋擴展在8分左右,當然這需要不斷地嘗試和調整,我也還做的並不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