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介
我們今天要做的這道竹蓀上湯鮮蘆筍,在我看來是素食中的經典。或許有人會問,上湯不是葷的嗎?沒錯,通常意義上的上湯是葷菜類的點睛之筆,但上湯也有葷素之分,用各類鮮食用菌吊出的高湯,即為素上湯了。 素上湯的熬制方法比較簡單,食材原則上選擇鮮食用菌,我推薦用白靈菇、杏鮑菇、鮮蘑和鮮香菇,將四種菌菇與蔥姜一起,再加上泡黃豆微火同煮2小時,只需用鹽略提味,鮮香無比的素上湯做好了。 有素上湯做後盾,接下來的烹制就更加得心應手。
原料
竹蓀, 鮮蘆筍, 白靈菇, 杏鮑菇, 海鮮菇, 枸杞, 黃豆, 大蔥, 姜, 鹽
步驟
1將枸杞子用溫水浸泡、洗凈後備用
2取適量的干品竹蓀,剪去菌蓋頭(封閉的一端),否則會有怪味。用淡鹽水浸泡20分鐘
3取出浸泡好的竹蓀,改刀成五六厘米長的段,選取漂亮美觀的部分,其餘的部分可留作他用,譬如切碎做湯羹
4鮮蘆筍用削皮刀削去表面的老筋,切寸段,注意,從鮮蘆筍的尾部也就是筍尖開始切,要保留完整地筍尖,這樣菜品會更美觀
5取一碗剛才熬制的素上湯,放入鍋中加熱。湯開後放入鮮蘆筍,焯熟撈出,整齊地擺入盤中
6湯再開後加入枸杞和竹蓀,同煮3分鐘。撈出竹蓀,稍微擠一下竹蓀上面的湯水,並將其同樣整齊美觀地擺在鮮蘆筍上面
7湯再次煮開後,勾薄芡,淋在竹蓀扒蘆筍之上,枸杞作為點綴。這道美味、美觀、營養的上湯竹蓀扒鮮蘆筍就可以上桌啦
小技巧
竹蓀知識一點通 竹蓀,又稱竹蓐、竹笙、竹參、竹萼、竹仙、竹雞蛋、網紗菇、竹筍菌等。日本人稱它「僧笠蕈」、「虛無僧蕈」。在我國大約有十餘種,可供食用的主要是長裙竹蓀和短裙竹蓀兩種,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雲南、四川、貴州、廣東、陝南等省區。 對竹蓀,我們的祖先早有認知,至今該有1000餘年的歷史了。 最早記載竹蓀的是唐初孟詵的《食療本草》,其記載說:「慈竹林夏月逢雨,滴汁著地,生蓐似鹿角,白色,可食。」唐段成式《酉陽雜俎》中稱為「芝」。南宋陳仁玉《菌譜》稱:「竹菌,生竹根,味極甘。」王安石亦有「濕濕嶺雲生竹菌」的詩句。此外,在《荊溪疏》中叫「竹茹」,《宋史·五行志》中曰「芝草」。以上種種,無論竹蓐、竹芝、竹菌、竹菇、竹菰,均指的是竹蓀。明確稱竹蓀的,見於清《素食說略》。 竹蓀在清代時,已被列為貢品,用作宮廷御膳。據傳,清光緒年間,慈禧太后為求長生不老之藥,動用官兵三千人,前往雲南和貴州的深山竹林里,找尋竹蓀。費時九個月才覓得1.5公斤。可見竹蓀的珍稀。 竹蓀的藥用價值極高,有類似人參的功效,自古入藥。最早見於唐初盂詵的《食療本萆》。其後的歷代醫書、藥典、本草等古籍中,多有記述。《中國藥典》記載,竹蓀具有補腎壯陽、益胃清腸、抗老防衰、消炎止痛等多種功能。 竹蓀富含膠質纖維,能「刮」油,從而減少腹壁脂肪的積累,也可起到減肥作用。同時,其還有通腸防便秘之功,對細菌性腸道炎、老年人結腸病有特殊功效。所含有的竹蓀多糖,獨具防癌治癌之效。 從中醫的角度講,竹蓀性涼、無毒、味甘。歸肺、肝、心、脾、胃經。脾胃虛寒者,慎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