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介
Ken書中第九章的第一個麵包,高粉90%,全麥粉10%,水78%,天然酵種20%,酵母粉0.2%。
法國鄉村麵包表皮呈焦黃色柔韌有嚼勁,經常長時間發酵,帶有一種淡淡的飽滿柔滑的酸香,並且可以保持1個星期之久。
在這個版本里,酵種和主麵糰里加了少量的全麥粉,是為了在酵種發酵的過程中產生更豐富的味道,增加一些微酸的口感。在冰箱裡冷藏二發,也是為了充分挖掘麵粉的香氣。
有些法國麵包師還會加入一些黑麥粉,這樣不僅有淡淡的黑麥香,也會使表皮的顏色更深一些。
作者建議,等熟悉這個配方後,可以自己試試混搭麵粉,他喜歡的另一個版本是高粉70%,全麥粉20%,黑麥粉10%
Ken最喜歡用這個麵包的吃法是把麵包切成麵包丁,煎到焦脆,和生菜、切碎的水煮蛋一起,配芥末醋汁,醋汁會都吸到麵包里。
還可以搭配洋蔥湯、做三明治、早上烤一些抹上黃油和果醬,還可以稍稍烤一下代替漢堡胚。
【個人感受】 個人最喜歡的一款白麵包,沒想到幾乎全是白面的情況下,也可以這麼好吃。不喜歡重複做老方子的我也會一想到白麵包就做這個的。 膨脹力強,高大飽滿,表皮是這幾款中最薄酥脆,內部組織又貼別柔軟,剛放涼可以吃了的時候,一入口好像能咬出水來。切的時候有點不好切,因為表面酥脆,裡面軟,一落刀就把麵包壓癟了。 烤的時候,蓋著鍋蓋子就已經能聞到香味了。剛拿出來的時候,覺得酸味有點沖,吃的時候特別喜歡,好像葡萄酒香。 麵糰手感也特別好,在摺疊第二次的時候,覺得麵糰特別「溫柔」,延展性柔韌性很強,怎麼弄都行。在整形完,入發酵籃前,像是一個裝滿水的氣球的感覺。
【水溫換算公式】 大部分法國麵包師要求主麵糰混合完是75F/24C。
影響溫度的有三個因素: 房間溫度; 食材溫度; 水溫。
假設在理想狀態下,室溫、麵糰溫度、水溫都是75F,他們叫la temperature de base(我看不懂反正)就是225F。
為了知道在具體環境下,用幾度的水和面,他們有一個公式: 假如室溫80F,那麵粉等材料也差不多是80F(為了更精確可以量一下麵粉溫度),那兩者就是160F。那水溫就是應該是225-160,但是還要考慮在混合主麵糰的時候產生的溫度。如果是用手的話就溫度影響不大,可以不計,如果是用機器的話,用二檔速度每揉1分鐘大概會提高1F,揉10分鐘就是提高了10F。
所以就是225-(80+80+10)=55F,55F就是和面應該用的水溫。
有些麵包師在夏季也會用冰水。
原方:《 FLOUR WATER SALT YEAST》 以下的量適合做一個1.5磅左右的麵包。
一發時間:5個小時 二發時間:12-14個小時
時間安排舉例:早上8點喂酵種;下午3點做主麵糰進行一發;晚上8點整形;過夜冷藏二發;第二天早上8-10點烤制。
所用酵種製作方法:http://www.xiachufang.com/recipe/100529495/
書中歐包都是用的4夸脫帶蓋鑄鐵鍋烤(底部直徑22厘米,鍋高度10厘米)的,不割包,形成自然的裂痕。 沒有鑄鐵鍋也可以用石板製作。
原料
準備天然酵種, 活躍酵種 25克, 高粉 100克, 全麥粉 25克, 水 100克(29—32攝氏度,85—90華氏度), 主麵糰, 高粉 370克, 全麥粉 30克, 水 310克(32—35攝氏度,90—95華氏度), 細海鹽 10.5克, 乾酵母粉 1克(1/4小勺), 天然酵種 180克
步驟
1早上8點,準備天然酵種。最後一次常規喂養酵種的24小時後,按上表中天然酵種的比較喂酵種。用手和勻,不見乾粉即可。密封,室溫發酵6-8小時。這次我室溫75F/24度,用的水溫86F/30C。
2下午2點半,浸泡。即在步驟1中酵種發酵6-8小時後。在一個大盆里,混合370克高筋麵粉、30克全麥粉,加入310克水(32—35攝氏度,90—95華氏度)(這次我用的75F/24C的水溫),用手混合勻,不見乾粉即可,密封,靜置20—30分鐘。
3做主麵糰。在混合好的麵糰(麵糊更合適哈)表面均勻地撒上10.5克海鹽和1克酵母粉。
4拿一個小碗,放一點水,夠手指頭伸進去蘸水的深度就夠了。這是為了處理濕麵糰的時候更方便。
5手指頭蘸些水,儘量最少的水,把天然酵种放到和好的麵糰上。用「手掐」方法,把酵種和麵糰混勻。具體為,張開手掌,握住麵糰,一掐,會從虎口擠出一團面,放一邊,再掐剩餘的,大概能掐出5、6團面把這些麵糰用摺疊的方法揉到一起。再重複上述動作,直到麵糰溫度達到77—78華氏度(25—26攝氏度)就可以停止了,密封,靜置。(這次因為水涼,掐完麵糰76F/24.4C)
6摺疊。這個麵糰需要3-4次摺疊。在主麵糰做好的1個半小時到2個小時之間完成摺疊。我每半小時疊一次。第一次摺疊後,麵糰會光滑很多。大概5個小時後,麵糰會發酵到2.5倍原來大小,可以整形了。
7晚上8點,現在要把麵糰順著盆壁滑出來,動作要輕,這樣能保持內部的不規則大洞。把案板多撒一些粉,麵糰很黏,把麵糰表面撒一些粉,把盆壁一側也撒上粉,用手抄底,把麵糰沿著撒粉的那側輕輕用手滑出來。
8發酵筐里撒一些粉。把麵糰整理成表面有張力的圓形,接縫朝下放到筐里。(不割包的自然裂痕一定要接縫朝下)
9套上塑料袋,密封好,冰箱冷藏過夜,12-14個小時。(冰箱溫度4度)
10至少提前45分鐘預熱烤箱,即早上7點多左右。烤架放中層,鑄鐵鍋蓋著蓋子(或石板)放架子上。475華氏度(245攝氏度)。早上8點,即12個小時後,把麵糰從冰箱裡拿出直接烤,不需要回溫。
11鑄鐵鍋烤法。把麵糰從筐子裡倒在撒麵粉的案板上。注意,放進鍋里的時候,接縫面朝上,這樣才有開裂效果
12要極其小心,鑄鐵鍋極燙,把鍋拿出來,把蓋子拿下來後一定要把隔熱手套放在蓋子,因為忙亂中非常容易直接用手抓蓋子去,那就悲劇了。這樣能提醒自己戴手套。
13把麵糰放鍋里。蓋蓋子,烤30分鐘,然後把蓋子拿出來繼續烤20分鐘,直到表面上色到深棕色。最後幾分鐘隨時檢查上色情況。烤好後,小心拿出鍋,把麵包取出,放烤架上放涼,至少放涼20分鐘後,再切開食用。(如果上色不夠,把烤箱提高5F試試或者多烤幾分鐘)
14石板方法。烤箱預熱到烤箱本身能達到的最高溫度。割包就光滑面朝上放石板上,不割包就接縫面朝上。下層烤架放烤盤。往烤盤裡倒一杯開水,關門。把麵糰放進烤箱,再倒一杯開水在烤盤上,關門。降溫到450華氏度(230攝氏度),烤40-45分鐘,直到表面深棕色,在第20分鐘後把烤盤拿出來。把麵包取出來,放烤架上放涼,至少放涼20分鐘後,再切開食用。
15裂痕。
小技巧
1,最累的應該是步驟6中的掐面,室溫和掐的動作快慢都會影響到麵糰溫度影響。如果在冬天老達不到溫度,下次可以加的水熱一些。如果在夏天很快就超過了溫度,可以水溫涼一些。 2,,摺疊時,手指頭蘸一點水,抄底伸入到麵糰底部拉起麵糰到能感覺到有阻力了(不要拉斷麵筋)放到麵糰表面,轉一下盆,重複動作,像包包袱一樣,轉了一圈後,把麵糰拿起來,接縫朝下,整成表面有張力的麵糰,放好。 3,處理水分高的麵糰時候,濕手比撒粉的手更好處理。 4,書里的室溫指70F(21C)度左右,75F/24C就算溫度高了,要適當調整發酵時間。或者調整和面水的溫度或者減少酵種用量。 5,關於烤的時候用不用油紙的問題。作者書里沒用油紙,我也沒用。但是也可以用,會使操作容易一些,適合新手。先把油紙鋪在案板上,把準備烤的麵包從發酵籃里倒在油紙上,直接拎著油紙放到鍋里,烤的中途不需要取出油紙。但是用油紙有一個缺點,就是紙放到鍋里會有褶皺,也就是會在麵包邊緣形成紙的印子,麵包就不那麼圓了。 6,外觀上判斷歐包烤到位的標誌:表皮烤到焦黑、有裂紋、拿出烤箱後會「噼里啪啦」地唱歌。焦黑不是糊了,只有烤到焦黑的程度,皮才會脆,香味才會出來。 7,歐包存放。Ken說他試過很多方法,但不可避免的表皮還是會變韌,所以凍起來是最好的方法。我一般切開後,把切面放牛皮紙上,包包就暴露在空氣中。有時也會拿塑料袋裝起來。只要不冷藏保存就可以。